湟水是黄河在上游重要的支流,这条河就静静地从西宁城区穿插而东,一路向东汇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秦汉之际,西宁附近的谷地生活着英勇善战的羌人。到了汉武帝时,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但河西走廊南侧的羌人对河西走廊构成了很大威胁。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汉朝军队沿着湟水谷地向西进攻,打败了羌人。羌人为自保,被迫撤到了青海湖附近地区。一代名将霍去病向西扩地成功,修建西平亭以彰其功。西平,就是西宁最早的地名。
西宁在军事地理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西宁位于祁连山东南,河西四郡最柔软的腹地。一旦有敌军控制西宁,河西四郡难保。另外,西宁顺着湟水谷地就到了黄河,过了黄河继续向丁,就到了渭水。而沿着渭水向东,就是西汉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还有,西宁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事实也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姜维受宦官黄皓排斥,被迫到沓中屯田,引来了魏军诸军的围攻。这个沓中,位于现在的甘肃省舟曲县附近,距离西宁并不远。
古人就看到了西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称之为东连秦陇,西连西域,北连祁连,南连蜀川,被称为海藏咽喉之地。西汉、东汉都把西宁当成西线的军事重镇,人口越来越多。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曹操设西平郡,治所就在现在的西宁市区。
西宁“藏”在群山之中,中有湟水,南有黄河,水源不成问题。再加上西宁是河西之咽喉,腹地是广阔的高原地区,可进可退,可攻可退。五胡之时,凡是在河西立国图王者,没有不重视西宁的。前凉张氏建国于河西,国都放在了姑臧(今甘肃武威),但西宁(西平郡)是姑臧的南大门。前凉张骏在没有称王时,被东晋朝廷拜大将军、凉州牧,爵位则是西平公。张骏死后,张重华、张玄靓相继为凉州之主,依然只称西平公。
前凉国共有十一个郡,按古人的排法,第一个肯定是国都姑臧所在的武威郡。第二个是武威附近的门户武兴郡,第三个就是距离姑臧略有些远的西平郡。很多名郡,如酒泉、张掖,还都排在了西平郡之后。不是说酒泉、张掖不重要,这可能是因为西平郡之于姑臧,更多了一层军事上的防御意义。
另外,西宁并不在控制中原的后赵手中,但后赵也念念不忘西宁。后赵皇帝石虎封大将蒲洪(既苻洪,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祖父)为西平郡公。巧合的是,石虎后来拿掉蒲洪的西平郡公,改封略阳公。西平郡公给了谁呢,这也是员老将,名叫姚弋仲。姚弋仲有个儿子名叫姚苌,此人后来缢杀苻坚,建立后秦。由此可见西宁在北方各国心中的地位。
前秦崩溃后,凉州又是各种枭雄出没。其中有一个叫秃发乌孤的鲜卑首领 ,他于公元397年自称大将军、西平王。这个王朝史称南凉,南凉后来定都姑臧,但之前的南凉曾在西平定都。可以说,西平是南凉的龙兴之地,类似明之南京,清之沈阳。
从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五代、北宋,西宁都是青藏高原与河西、关中、蜀中的交界重镇。北宋前期,吐番有个首领叫唃厮啰,他控制着今青海与甘肃交界地处,是北宋在西线制衡西夏的重要军事力量。臣服于北宋的唃厮啰在公元1033年,把他的王城迁到青唐,也就是现在的西宁。
唃厮啰迁都西宁,是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唃厮啰建立的虽然是部落王朝,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必须有一个成规模的都城。而两晋南北朝时的西平郡,是再合适不过建都的。一是水源不成问题,二是北与西夏有群山阻挡,防守也没问题。三是西宁与北宋控制区之间地势相对平缓,联系方便。有了北宋做后台,唃厮啰就敢和西夏抗衡。
唃厮啰的王朝,灭亡于公元1104年,北宋占领青唐城。为示西部安宁之意,北宋在这里设西宁州,这也是西宁地名的由来。
现在,西宁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规模大于拉萨)。其实在清朝,西宁也是这样的情况,清朝为加强与西藏的联系,设办事大臣。这个大臣驻在哪呢?西宁。
不仅是清朝,之前的宋、元、明各朝,都把西宁视为控制青藏高原的军事重镇。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