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外政治制度学科是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全国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本专业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科研人员就一直十分重视中外政治制度研究。1986年获得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点后,就开设了“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硕士生学位课程,并同时招收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行政学专业中外行政制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7年,本学科点曾经作为研究方向之一(“中外政治制度与基层政权”)进入教育部按“211工程”重点学科要求立项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之中。1998年,本学科点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立项的学科。2000年,在本学科点研究方向“政治建设与政治制度”基础上成立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申报博士点,通讯评审中位居全国第一。在同时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后,中外政治制度成为全国首批本学科专业博士点。2001年,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自主招生。2003年本学科点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后。2004年,以本学科点为主要支撑的政治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2007年本学科点被评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全国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本专业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本学科点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梯队整齐,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本学科点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制度比较与政府管理。这三个方向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学术团队力量进一步加强,中青年学者成为本学科点的主要力量,梯队结构合理。现共有教学科研人员 15人,其中教授 9人,副教授 3 人。在编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5 人,获得博士学位的 11人。1人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被遴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被评为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成为省级专家。除个别在读外,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 39 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9 项。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博士、硕士,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得全国百优提名奖,4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邀请海内外学者来本学科点讲学25人次,有 10 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发言6人次。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创办了3个专业网站,建立了1个大型专题数据库,设立了22个调研和社会实践基地;本学科点和其他相关学科点形成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态势;学科建设和研究经费大幅增加,资金使用更为合理,管理更为规范。
本学科点分为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制度比较与政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1)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研究方向。本方向以徐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邓大才、贺东航等学者是主要学术骨干。本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理论,如徐勇教授、贺东航教授提出了现代性国家建构的相关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体现了本方向近年来的研究特色和亮点。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发展,本方向提出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范式”等方面加强研究深度,进行理论创新。其二,将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社会调查,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理论。本方向注意吸收国际学术界研究方法上的新成果,形成了实证、实践和实验的研究风格。在国内学术界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证调查和实验与实践,本方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进行理论模型、假设的设定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证伪的关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若干基本理论。当前,徐勇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层民主政治研究”集中体现了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此外,“社会化小农”等分析框架也是本领域的初步尝试。除教育部项目外,本方向还先后承担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湖北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等项目。
(2)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研究方向。本方向以项继权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曹阳、吴理财等学者是主要学术骨干。本方向长期致力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来研究中国地方基层政权和“三农”问题,其特色在于注重通过研究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来带动“三农”问题研究。目前本方向正在实施“正在剧变的中国农村—百村十年观察计划,”在全国选择100个左右的村庄进行为期10年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在调查的同时,致力于改革的实验和实践。2006年选取广东省博罗县铁场村、连平县欧村、吴川市上能村以及蕉岭县广育村等4个村庄,进行“南农实验”。通过实验,一方面是力图将乡村调查的理论结论直接应用于农村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社会实验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新的理论。在国内调查的同时,本方向学者多次出国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了解国外中央及地方治理体制及研究的进展,收集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方向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对策研究。本方向依托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两大学术平台,先后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法制建设、县、乡、村管理体制、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新农村建设、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等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提供了35篇调研和咨询报告,有21篇被采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曾专门批示肯定有关报告。总之,本方向以地方和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见长,“三实(实证、实践、实验)”研究风格在国内别具一格,“三农”问题研究和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此外,本方向在全国率先开设地方政府学专业,出版第一部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方政府学》,也是致力于中外地方和基层政权和政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