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沿海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红树林保护规定和保护条例等,全面强化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建立监测观测网络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下属的各地方机构,长期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和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初步满足管理需求和业务化运行的需要。涉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或林业方面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开展红树林区生态调查和监测。另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设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和福建省也建设了一批涉及红树林监测的野外科学观测站,这些监测观测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国已经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维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五、倡导全民行动
在红树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湿地公约(RAMSAR)、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公众参与度逐年提高。近三十年来,国内涌现了几千家环保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如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和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多家民间组织,致力于宣传、保护及修复红树林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六、实施人工修复
近年来,我国南方各沿海省(区)广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及红树林修复恢复工程,红树林面积得到较明显增加,但也存在宜林地面积规划科学性不足、人工种植红树林保存率低、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红树林宜林地进行了反复筛选,并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即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地加强红树林整体保护和严格管控。
撰 稿:高 阳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