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卓铭 海口报道
“当年我在重庆,比吴亚军(龙湖集团董事长)有钱。自从来经营海南海药之后,现在身家连人家一个零头都不到了。这也没什么后悔的。”1月10日,面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海南海药(000566.SZ)董事长刘悉承不免自嘲。
自中科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海南海药
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卷入论文和人工耳蜗“造假”风波以来,由于其人工耳蜗由海南海药子公司上海力声特实现产业化,海南海药于是成为众矢之的。
连日来,王正敏和海药方面均做过多次申明,反复表示不存在抄袭造假的问题。但是“参考”自澳大利亚的技术还是令很多人有所质疑,公司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变得云里雾里,力声特公司包括股权结构、实际投资、科研经费在内的众多信息也十分模糊。
刘悉承对人工耳蜗产品仍然是信心满满:“至少我没做坏事情,问心无愧。做人工耳蜗,我没想过要赚多少钱,短期内不把这块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点,看的是长期效益。”
“有推手在操作”
人工耳蜗这个给海南海药带来无尽烦恼的技术,是刘悉承2004年时花了300万元,从复旦大学手中全权买下来的。
“耳聋曾是中国最大的残障类型,全国约有3000万人耳聋,这还不包括老年型耳聋。每年新生聋儿还有约8万人。”2003年,刘悉承正是看到中国庞大的耳聋人群,才决定投资复旦大学的人工耳蜗技术。
现在看来,刘买下人工耳蜗是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本世纪初,国内大约有150家企业在研究人工耳蜗技术,复旦大学王正敏和范宝华团队是最早做出样机的。海南海药的大股东深圳南方同正投资2004年入股之后,力声特公司成立,组建队伍在王正敏的样机基础上进行研究。此后直到到2008年产品基本成型,王正敏均再未参与过。
对于王正敏的样机是否属于抄袭澳大利亚公司,刘悉承表示需要专业机构来评定:“只能说他提供的原理样机对力声特公司有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做成现在的产品。”
他同时表示,即便是原理样机,也不是拆开澳大利亚的样品就能马上复制的。从样品到原理样机,王正敏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从原理样机到成品,力声特又付出了8年时间。因此刘悉承表示:“力声特完全不存在侵权的问题,即使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来打官司,也打不赢的。而且就算仿制我们的人工耳蜗,两三年之内也仿不出来。”
目前,国内还在进行人工耳蜗研究的只有4家机构。除了海南海药之外,做出产品的还有杭州诺尔康公司。王正敏的助手范宝华离开力声特后,也在自主研发人工耳蜗,但到目前还没进入临床;另外还有一款单道耳蜗产品,尚未拿到生产批文。
据刘悉承介绍,诺尔康的产品用的是美国技术,需向美方支付技术转让费。相比而言,海药的产品成本最低。
2013年,中国残联招标采购中,进口耳蜗的报价已经从往年的二三十万降到了7万元左右,是近年来最低的。刘悉承认为,正是海南海药的耳蜗产品2011年上市之后,进口产品才开始降价争夺市场。
“不排除有推手在背后操作(举报的事情),因为国产耳蜗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太明显了。”刘悉承表示。
市场采购难题
对于力声特公司和复旦大学的种种纠葛,刘悉承也给出了详尽的解释。
2004年,刘悉承控制的深圳南方同正投资设立力声特之后,2005年上海汾阳视听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对其增资300万元,占股18.52%。汾阳视听即为复旦大学实际控制的公司,因此其后复旦方面申请科研经费中,有一部分到了力声特手里。
据央视爆料称,“海南海药在人工耳蜗上获得的总收益不低于6亿元,包括大量政府补贴和科研经费”,正是因为其拥有复旦的背景,这些经费才源源不断的进入海南海药。
不过,刘悉承表示,2004年到2011年,国家几乎没有给人工耳蜗投过一分钱。只是在获得生产批文之后,复旦方面向卫生部申请了一个技术进一步优化的课题,力声特从中拿到了250万元。“拿到经费的前提是科研成果归卫生部,不过力声特有优先购买权。”
目前复旦在力声特公司占股比例很低,不到1%。对于这一股权结构,刘悉承的解释是,海南海药2011年增资力声特时,力声特的评估值约为5亿元,海南海药计划持有51%的股权。但由于力声特当时并没有实际产品,在证监会批复的定增方案中,其5亿元的估值被否,只确认其1250万元的账面股本。
因此,海南海药实际持有力声特的比例变成了91.17%,复旦大学等投资人占股被稀释得极低。为此,刘悉承还自掏腰包,购买了部分力声特股权送给了主要技术人员。
刘悉承称从未将人工耳蜗视为公司业绩的增长点。由于这一产品的最大采购方主要还是残联和一些慈善机构,其销售范围和价格都存在很大的变数。所以2011年获批之后,海南海药一直未大规模推广人工耳蜗。
刘悉承有着自己的打算。2013年底,力声特公司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新一代人工耳蜗已经基本完成,这一新品有望突破人工耳蜗无法听到音乐的世界难题。“去年12月底刚洽谈完回来,国内就爆出人工耳蜗造假事件。我甚至怀疑过是否还要在这一领域坚持下去。”
定增完成之后,力声特公司产能已经增加到年产10000台,但仅凭慈善机构采购这一模式,产能消化还是一件难事。刘悉承表示:“我一直在推动人工耳蜗进入医保支付,毕竟一个聋人复聪之后,能为社会节省大量的成本。相信未来人工耳蜗的销售模式会有大的改变。”
2013年,海南海药预测业绩增长20%-50%,人工耳蜗的贡献仍然微乎其微。(编辑 杨颢)
作者:王卓铭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